乡村中国新生活跨越的缩影 ——周玉奇长篇小说《温泉湖畔》阅读手记 王散木 看着《温泉湖畔》这书名,就倍感柔润亲切,并令人生出无尽冥思遐想。在底蕴深厚、广袤富饶的豫南大地上,在群峰竞秀、连绵起伏的大别山脉,在吴风楚韵、源远流长的故土,在赤色暴动、红二十五军诞生的摇篮,有一块温润的碧玉晶莹剔透,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就是在全国水利系统声名远扬,曾在防汛抗旱战斗中多次立下赫赫功勋的鲇鱼山湖。
周玉奇在他的《温泉湖畔》里虽然没有直说这温泉湖就是那融汤泉神水与湖光山色为一体的鲇鱼山湖,其实,她就是鲇鱼山湖——如今依然令我魂牵梦绕的当年的鲇鱼山水库及其配套灌区。那片沃土上,曾留有我辛勤劳作的汗水和与当地淳朴乡亲结下的深情。我和周玉奇先生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乡亲,当年我所投身的激情燃烧的鲇鱼山水利建设工地,就是连结商城、固始两县人民友谊与乡情的纽带,淮河南岸一条发源于大别山的大支流——灌河把我们紧紧牵系。因此,小说里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历历在目;作品中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我都十分熟悉;湖西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和对幸福新生活的渴盼向往,我感同身受。
尤其是那淳朴敦厚的乡风民情,在我此后几十年的漂泊岁月里,每每忆及,都心生感动。一九七二年冬天,我高中毕业。新年刚过,虚龄不足十八岁的我,怀着一腔火样的热情,追逐着父兄辈们的脚步,顶着寒风,冒着雨雪,踏着泥泞,撅着屁股推着架子车,晓行夜宿,赶到了鲇鱼山水利建设工地。
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兴建的一项国家级大型水利工程。一九七零年春季正式动工,一九七六年水库建成,与此同时,灌区也部分通水,实现了库成渠通。是河南省第三大自流灌区。
灌区北抵淮河,东与梅山灌区接壤,西以白露河为界;南北最长七十余公里,东西最宽四十余公里。灌区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积仍近一百三十万亩,惠及商城、固始、潢川三县三十多个乡(镇),人口一百二十多万。灌区工程布局设计合理,有总干渠一条,东、中、西、马堽、下马河五条干渠,中干一分干、中干二分干、中干三分干、马堽分干、东分干五条分干渠。
干渠总长三百余公里,有八十八条支渠、一万一千余条斗农渠,总长计二万余公里;骨干建筑物一千五百余座。灌区开灌以来为三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据有关方面统计,自开灌以来,累计有效灌溉农田达三千多万亩。
总灌水量近八十亿立方米,累计增产粮食四十五亿公斤。为三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及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彻底改变了灌区昔日商城“北大荒”、固始“西大岗”和潢川“东大岗”等地的贫困落后面貌,使这些地方一跃而成为灌区的“米粮仓”,灌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奔赴鲇鱼山水利工地那年,正值水库主体工程完成,配套灌渠全面开挖兴建中。我们的工地处在水库总渠的河凤桥段,工棚就搭建在一个叫八里滩的临河小山村旁的山坡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乡亲休戚相关,买粮买菜买柴禾,乡亲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方便。尽管乡亲们当时的生活还很困窘,但是有了“水渠修通了日子就能好起来”的盼头,所以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外来民工总是给予格外的关照,让我们这些外乡人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也就是在修建渠坝“哟嗨哟嗨”打夯号子和履带拖拉机“轰轰隆隆”碾压声中,与山村乡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乃至于张家的婆媳矛盾、李家的姑嫂关系这类家事,都乐意与我们白话白话。
因此,通过周玉奇先生的《温泉湖畔》,我又重温了那片热土的温馨,又看到了那些善良乡亲的笑颜。小说的大致梗概是:县里下乡挂职的女干部田英,拖着病体,带着幼女,来到极端贫困落后的偏僻山区湖西村任村支书。她带领群众实施“吃山吃水”的脱贫致富工程。在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召下,广大村民团结奋斗,终于依靠开发当地资源创造财富,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走上了致富之路。
走近这里的人们,不难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凸显出的那熠熠灼人的美好东西…… 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几乎都是我当年接触过的。心地仁慈、年轻时曾当过妇女主任、遇事极有主见的高五奶,尽管自己一生没有“解过怀”(豫南方言,解过怀,生过孩子),但她与收养抚育成人的两个孤儿以及后来又认下的干女儿之间,不是亲生胜亲生,儿媳孙子孙女们对老人孝敬有加,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不了解内情的人见了,谁能相信他们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呢?来湖西村挂职的县林业局女技术员田英,强忍丈夫车祸亡故的悲痛,拖着几岁的女儿,全身心投入到引导乡亲们种茶养鱼致富的繁杂工作中,还要承受被诬告被中伤的煎熬,但始终不屈不挠,最终把湖西的茶叶开发与渔业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搞得红红火火,让乡亲们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切切实实感受到“田园风光、城市生活”是个什么样。还有寡居的玻璃翠、风风火火的胖三嫂、回乡女大学生孙淑芬、善良单纯的村姑山秀、勤俭朴素的老校长女儿秦丹、贤妻良母胡巧云,她们或性情泼辣、敢恨敢爱,或聪明温婉、大胆追求,或深明事理、任劳任怨……这一个个女性形象,无论年长年轻,不管豁达大度还是有小心眼小毛病,无不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小说中的一群男性形象,因了他们与周围女性们的情感纠葛、大大小小矛盾的交织碰撞,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贯穿作品始终的主人公老憨,是一个多才多艺、重责重情的中年汉子,在湖西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与田英有一段被人诬陷的特殊关系,所以,田英操心的事、村集体的事他都看着是自己的事;无论谁家的大事小情,只要找到他,再麻烦他也不推辞。
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上,他既慎重又勇于担当。为了不使别人误解,在与田英的工作接触中他主动避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麻烦;在确认了玻璃翠的一片真情之后,便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当玻璃翠受不了儿子世俗观念压力之下而寻短见后,老憨又对养子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特别是村里的水产养殖与市场开发,正由于他殚精竭虑谋划和亲历亲行,成了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些,都是通过一桩桩真情实例、一个个感人细节,去搭建完成的。
还有全身心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放弃在城市发展而回乡的铁柱,千方百计筹款积极为开发湖西村优势资源而尽心力的年轻老板马强,担纲茶叶加工制作与市场开发的林春旺,公道正派的县里李书记、乡里周书记……他们无不为改革开放后山村致富操心劳力。就连心里有着“弯弯绕”的原村主任二犟子,原为一己私利纵容外甥巴三干下不光彩的事情,后来在周围人们的感召下,又慨然投身构筑圩湖工程中去,发挥余热。
小说当然还写出了另一面,这是当代乡村和市镇都普遍存在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遭遇到的经济冲击。过于穷困这对于家庭伦理是一种冲击,对富裕的向往会使家庭崩溃;而富裕起来后,家庭伦理也同样面临考验,夫妻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富裕。这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的危机。
作品中对改革开放后山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无论是与时俱进的,还是浮躁世俗的,都有所触及,而且叙述评说都合情如理。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真正到了城里却发现自己并不属于那里,打工被赖了工钱,卖茶叶却收到假币……这些,都是当今不容回避的事实。在经历现实教训之后,这些男男女女的农民们发现了自己思想素质上的差距。外出打工者不得不被村里接回乡走自己发家致富的路子,赶时髦离了婚的胖三嫂在经历了情感波折后才感觉湖西村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其实,哪怕是如今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上溯两至三代,一般到他们的祖父、母辈,都和农村有着牵丝攀藤的血缘联系。中国人之间文化身份最广的差异及相互确认的标志,还不是一般的社会阶级、阶层,而是城里人和乡里人的区分;而此间所发生的文化变异、转化、动力及其痛苦的历程,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小说在讲述湖西村这群饮食男女情感纠葛和创业故事时,不仅展示了他们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遇,同时也有对豫南山乡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有所描绘。比如建房子要看风水,娶亲嫁女必有的礼仪,有了灾病马上会想到是死鬼作祟,公公与儿媳、大伯哥与弟媳间的情色玩笑,日常生活与言语间的忌讳,山乡里情歌唱和,办丧事同样有一道道繁琐的程序,还有随时蹦出的方言俚语……这些,无不透出鲜明的豫南乡土风味。《温泉湖畔》注重的是日常性叙事,虽然没有很大的波澜起伏,但却把人生故事、时代文化符号及其变异、民间性和寓言性的内容都综合在小说的叙事之中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乡村中国新生活跨越的一段缩影。当然,小说在结构上也还有不够缜密的地方,个别情节的收结显得匆促。但是,这并不影响作品反映大时代变革这一主题,细细品读,你就能品咂出它特殊的滋味。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